(资料图)
除夕之夜,人们不仅要看 年,还要吃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不忘贴春联。 大门两侧贴有红色春联,喜庆吉祥。 那么,贴春联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?
春联是从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的。 桃符的起源很早。 据《后汉礼仪书》记载:“正月初一,为户户制桃符。 后来,有两个山林中专门治妖的仙人,用桃枝降服了妖怪。因此民间传说,只要把桃枝挂在门上,加上两位神仙的名字, 刻在上面,鬼鬼祟祟都不敢上前。这种桃枝叫做“桃符”,也就是所谓的镇鬼灵符。后来,人们就一直沿用这种习俗。
桃符开始演变为春联,起源于五朝十国时期,据史料记载,后蜀国主孟尝曾命大学士张勋写 桃木板上的铭文。 张巡写完,蜀主见他不相见,便提笔写道:“新年那玉卿,嘉节长春。”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“春联”。 但此时,“春联”一词并没有出现在文献中,人们仍称其为桃符。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,人们一直保留着挂桃符的习俗。 宋王安石有诗云:“千家万户日有弟子,新桃常换旧符”。 说明过年挂桃符已经流行起来。 随着纸的出现,人们用淡红色的纸代替了厚重的桃木板。 直到明朝,桃符才正式以“春联”的形式出现。
《赞云楼杂画》记载,明太祖朱元璋规定,无论为官还是进士,都要在大门上贴春联, 皇帝亲自检阅。 于是,大街小巷的门前院落都贴满了花色各异的春联。 相传,朱元璋出城巡视时,发现一家肉铺没有贴春联,就拿笔在门前写了一副对联: 双手死,一刀斩是非根”。 百姓看了,觉得对联题得恰到好处,对联工整。 后来,春联成为当年民间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体。 春联也叫“对联”。 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,春联文化日趋成熟。 今天,对联不仅是春节的贺词,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