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,行人保护在国内外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,不同地区和国家在法规设定和实践中有着独特的路径和成果。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,探讨我国行人保护法规与国际上的对应法规之间的异同,同时分析各自的实践成效。
(相关资料图)
一、行人保护法规的国际现状
欧洲、日本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将行人保护纳入法规体系中,为此制定了诸如GTR 9、UN R127、ISO 14513等一系列的行人保护标准法规。这些法规以科学性和前瞻性著称,为行人提供了充足的保护。
例如,自2011年起,这些地区陆续采用柔性下腿型FLEX-PLI替代传统的TRL刚性下腿型进行行人腿部的评价,这一变化使得行人保护法规更加符合实际碰撞条件,增加了评价的准确性。此外,欧洲、日本、俄罗斯等地也已将行人保护作为汽车的强制性检验项目,保证了汽车在设计和生产环节就考虑到行人的安全。
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显示,装备主动弹起式发动机罩系统的车辆在国际市场中占比超过20%。这种设计可以在碰撞发生时,主动将发动机罩弹起,增大与行人头部碰撞的距离,从而减少碰撞的伤害。这一点再次突显了国际上在行人保护方面的前瞻性思考和实践。
二、我国行人保护法规的现状
在我国,行人与机动车的碰撞事故发生率高,伤亡人数的占比也相对较高。根据CIDAS的统计数据,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中弱势道路群体与汽车碰撞事故约占80%,其中行人与汽车碰撞事故约占20%,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行人死亡人数约占30%。
为了降低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伤亡率,提高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,我国于2009年发布了推荐性行人保护标准GB/T 24550-2009 《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》。这一标准的发布,为我国的行人保护设定了明确的技术规范。
进一步的,2013年,我国发布了行业推荐标准QC/T 938-2013《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试验规程》。这一标准明确了试验的步骤和方法,提供了评价汽车对行人保护性能的具体依据。同时,我国的汽车企业也积极研究行人保护技术,新车型基本上都能满足GB/T 24550-2009标准的要求,显示出了一定的行人保护研发能力。
三、国内外行人保护法规的对比
从上述分析来看,我国与国际上在行人保护法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。我国的法规更侧重于提供明确的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,而国际上的法规则更注重实际的碰撞条件和行人的实际安全需求,强调前瞻性和科学性。
这一差异体现在实际的汽车设计和生产上,就是我国的汽车企业虽然有一定的行人保护研发能力,但在新车评价中取得较好的星级成绩的比例还不够高。而国际上的汽车品牌则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同时,也能取得较好的评价成绩。
综上,我国在行人保护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,但仍需参考国际经验,进一步改进法规设定,提高行人保护的科学性和前瞻性,以期在行人保护方面达到更高的标准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