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叠加冲击,当前,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。在此形势下,各级政府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,腾出资金保民生,成效明显。尤其是中央政府带头过 " 紧日子 "," 三公 " 经费连年压减,如近日公开的 2022 年度部门决算显示,中央本级 " 三公 " 经费财政拨款支出 28.24 亿元,比预算数减少 24.76 亿元。今年上半年经济呈现恢复向好趋势,加上低基数效应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上升。但两年平均增速低,且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依然下行。与此同时,近年来的疫情冲击、减税降费、房地产低迷、债务偿付压力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。
今年以来经济持续恢复向好,但会是一个波浪式发展、曲折式前进过程,对财政收入将产生直接影响。教育、养老、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继续加强,科技攻关、乡村振兴、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仍将保持刚性增长。未来一段时期,财政仍将面临减收增支压力,紧平衡状态仍将持续。目前,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仍然较大,部分地方存在资金趴在账上 " 睡大觉 "" 跑冒滴漏 " 等现象,以及 " 重支出、轻绩效 " 等问题,亟需将有限资金花在紧要处,在结构和效率上加把力。政府 " 过紧日子 " 是应时之举也是长久之计,关键是把宝贵资金用好,算好大账、总账、长远账。要加强源头风险管控、优化支出总量和结构、加强绩效管理,切实提高资金效率,把钱花在刀刃上。
从源头风险上紧抓预算、项目投资,增强财政可持续性。除关注财政预算 " 四本账 " 和当期支出外,还要考虑承担中长期支出事项,尤其是公共投资项目。凡是新设立的政策和项目都应进行事前绩效评估,开展中长期财政承受能力评估,以更好提升效率、防范风险。具体来说,要打好 " 铁算盘 "、编紧预算,严禁超预算、无预算安排支出,大力压减非刚性支出,特别是低效、无效支出。同时,把好项目立项入库关,扎实做好投融资规划、中期财政规划,防止违规举债和无效、低效投资。此外,按轻重缓急原则安排预算,优先落实 " 三保 " 支出,同时应量力而行,坚决不搞过度承诺,切实兜牢 " 三保 " 和风险底线。
持续优化支出总量和结构,积极盘活存量,促进支出提质增效。政府过 " 紧日子 " 必然要勤俭节约,但不是 " 一刀切 " 压缩支出,而是有保有压,确保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、民生急需上,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。严格执行基本支出测算标准,同时,要突出支出重点、用足用好资金,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,将资金投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。特别是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,坚决 " 卡住 " 不敢上的项目,坚决压减不必要支出。但对真正惠及民生、保经营主体、促进产业升级的支出,应加大保障力度,帮助老百姓过好日子,增强市场活力。加强财力统筹,多渠道盘活存量政府资源资产、财政存量资金,优先用于民生和发展急需支出。既要及时清理、整合各种结余、沉淀资金,坚持统筹安排,做到 " 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 ",又要加强政府事业单位以及国企的房屋、土地、经营权等存量资产资源盘活工作。
从全生命周期绩效上持续发力,提升资金配置效率,强化问效追责。继续深入推进全方位、全覆盖、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,同时,加大预决算及绩效信息公开,倒逼主管部门、相关责任人增强绩效意识,并尽可能让老百姓看得懂、监督得了。要强调端口前移,严把事前绩效评估关,科学合理设计绩效评价体系,确保绩效评价不流于形式、不走过场,对低效、无效资金一律削减或取消。加强过程管控和及时纠偏,牢牢看紧钱袋子,将厉行节约、效率提升落到实处。此外,要锚定绩效结果,强调事后评价问 " 效 " 和结果应用。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的问题整改机制,又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、改进管理、完善政策、相关主体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,做到 " 花钱必问效,无效必问责 "。
(作者 吉富星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来源:经济日报)
(责任编辑:符仲明)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